智能系统范例6篇

 常见问题     |      2023-11-08 20:00:45    |      小编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无线化操作需求的增下长,传统的手工管理、有线控制技术难以满足人们对操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的要求,因此,当前的家居管理用户青睐于智能的监控技术和无线化设计的控制系统。本设计中包含主机和分机两个部分,使我们的家居实现双智能。每个部分都由AVR单片机ATmega128控制,实现相应的功能。系统的设计框图如图1和图2所示。

  系统主机由AVR单片机ATmega128、GSM模块、无线传输模块、语音报警及提示模块和彩屏实时模拟模块组成,并由继电器控制具体设备。

  系统分机由AVR单片机ATmega128、传感器单元电路、继电器控制电路、无线传输模块、门控密码设置及报警模块组成。

  温度传感器模块主要就房间的温度进行监控,当温度达到设定的火警上限温度,系统就会报警。该模块我们用的是温度传感器DS18B20,该温度传感器测温范围为-55℃~+125℃,测温范围广,而且价格便宜,接线简单,易于系统的整体设计。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在唯一的三线个,实现多点测温。

  湿度传感器模块主要用来检测室内环境的湿度,由于室内环境的湿度过高过低都对人体有伤害,所以通过检测环境的湿度来使环境的湿度达到一个相对稳定,从而使人长期住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有毒气体感器是设计用以监测在周围空气中存在的多种有毒气体的传感器。传感器能检测有毒气体的种类及检测范围的广度都是在业内首屈一指的。这种传感器是三个电极的电化反应型。每一个传感器都是一个反应浴,三个电极都被置于电解液中被包在一个气体扩散膜下。通过改变电极或电解液的组成成份就可对传感器的灵敏度及针对的被测气体进行整定。

  防盗传感器主要由密码锁和热传感器组成,当人在输入密码时,且输入密码正确,则热传感器关闭,如果输入密码不正确且强行入门的,热传感器检测到环境中的温度在人体的温度范围内,则说明有人强行进入房间。

  光照传感器主要用来检测环境中的光照强度,由于全天的不同时间里,阳光照射到房间的光照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间段房间里需要的光照强度是不一样的。

  雨水传感器使用的是光学系统,由光发射二极管(LED)、光接收二极管(LRD)、周围环境传感器、电控制单元(ECU)等几部分组成。当户外下雨是,雨水传感器检测到有雨水,将信息传给主机,主机将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关闭门窗。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电路采用PTR2000无线传输模块,其显著特点是所需元件少,因而设计非常方便。该模块内部集成了高频发射、高频接收、PLL合成、FSK调制/解调、参量放大、功率放大、频道切换等功能,因而是目前集成度较高的无线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传统无线产品设计的困扰。

  GSMSMS模块是“中国电子技术信息网”最新推出的系列产品,该产品是在原GSMGPS模块的基础上改进的通用产品。GSMSMS模块利用手机短消息系统进行数据传输。GSMGPS模块可广泛用于遥控、遥测、防盗报警等场合。由于GSMSMS模块不受地域限制,将其应用于GPS系统是非常理想的设计方案。另外,GSMSMS模块使用方便,可以直接跟单片机的UART接口。

  主机部分主要是接收从机发过来了的信息,通过彩屏模拟显示各项指标,并通过GSM模块向用户手机发送情况报告。

  从机部分主要是由各传感器单元检测信号,单片机对检测到的相应信号进行处理。如:当湿度过大或温度过高,继电器控制风扇转动进行降温除湿;当防盗传感器检测到有人时,报警提示等。最后将各项指标发送给主机。

  智能家居的出现,必将会对人类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各项先进的技术也会逐步运用到智能家居中,人们将会充分的享受到科技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也正因为它与人们家居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前景是不容小觑的。对于这个前途光明的朝阳产业,我们充满了信心。

  [1]秦勃,王琳,邵峰晶,於雷.无线嵌入式智能家居环境网关[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06.

  [2]周洪,胡文山,张立明,卢亦焱.智能家居控制系统[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1.

  [3]万福君.单片微机原理系统设计与开发[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56-169.

  目前在我国家庭自动化的概念已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家庭自动化(HA)正在悄悄兴起,一些欧美著名的家庭自动化标准,例如LonWorks、CEBus和X-10等都先后被业界的先驱们介绍引进,对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起有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些亦事实上成为我国在HA方面的标准。与此同时,我国有不少机构和厂家亦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构想,并推出相关的产品,使系统集成商们和广大的用户都有了更多的选择,逐步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ApBus智能家居系统”是本着功能全面、外型美观、经济实用和人性化的理念推出的,适合世界潮流发展的新一代智能家居系统。

  ApBus 是一种分布式控制网络通讯协议,它采用普通双绞线为通讯介质,结合低压直流馈电/信号混合传输技术、无极性通讯技术和多节点无冲撞随机数据访问技术,使得所有的ApBus兼容的产品都可以实现无拓扑逻辑限制的网络连接。ApBus总线独到的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例如信号与直流混合传输问题、无极性接驳问题、混合拓扑布线问题、信号优先权问题、无屏蔽工频干扰问题等等。

  ApBus 总线与 LonWorks 一样,同是全分布式、无主从结构的总线系统,都具有双向通信能力,各总线接点可以从总线上获取电流供应,亦可通过总线实现节点间的无极性( Polarity Insensitive )、自由拓扑逻辑总线互连( Free Topology Wiring )与通信,两者都具备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 )和互换性,其信号编码方式也很相似,都称为曼切斯特( Manchester-Like )方式。但是 ApBus 总线的电压比较低,同时它采用了无变压器耦合的收发器,且收发器电路比 LonWorks 简单,体积更小,成本更低,因为 ApBus 通信协议有较高的通信效率,而且采用了独有的无冲撞数据通信专利技术( CSMA/CF )和“听者可编程技术”,使 ApBus 的通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完全满足控制的要求。

  “听者可编程” 技术无疑是ApBus的一个特色,它是怎样工作的?这里我们对ApBus的“听者可编程”理论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讲者可编程”系统:

  LonWorks通常把节点分为两大类,即讲者(Announcer,简称A,广义上亦称为传感器)和听者(Listener,简称L,广义上亦称为执行器),在下图中a是讲者,b是听者,c和d既是听者又是讲者。LonWorks的地址编码较为复杂,有物理地址(Neuron_ID),亦有逻辑地址(Domain,Subnet,Group),有源地址(Source),亦有目标地址(Destination)。我们假设a有一个按扭输入(讲者,传感器),b有一个继电器输出(听者,执行器),当a按钮按下时b继电器动作。根据LonTalk协议,a会送出一个数据包,内含b的地址及事先定义的指令,以令b可进行指定的操作。在该例中,a是讲者,是主动一方;b是听者,是被动的一方,b只能按a的指令行事,如果要让b执行不同的操作,a必须发出不同的指令。同样地,如果a要控制更多的节点,原则上亦要发出更多的指令,以实现对不同对象(听者)进行不同的操作。一句话,系统功能编程是针对a来进行的。 这样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讲者可编程”系统。

  作为一个通用的控制总线技术,“讲者可编程”理论同样适用于ApBus,但ApBus同时兼容了“听者可编程” 协议,并实现了相应功能,使ApBus的效率和灵活性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下图是根据“听者可编程”理论简化出来的逻辑结构图。我们发现在“听者可编程”系统中,系统逻辑结构较为简单。为了方便描述,ApBus亦把节点分为听者(L)和讲者(A),不过由于系统并未定义目标地址,因此数据会送到每一个节点,ApBus总线系统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由于不分组(Grouping)以及系统没有需要由用户设定的逻辑地址,节点的身份则主要由工厂预设的代码(Node_ID)来区分和识别。假设a是按扭输入(讲者),b、c、d是执行部件(听者),当按钮按下时,a会送出一个带有自身身份代码的数据包,b、c、d以及其它总线节点都会同时收到该数据包并同步执行各自不同的动作。

  在像LonWorks那样的讲者可编程系统中,如果要让不同的“听者”同时执行不同的操作是不可能的,它必须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听者”发送不同的操作指令。但在ApBus听者可编程系统中,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也就是说该系统可以让不同的 “听者”同时执行不同的操作。在听者可编程系统中,a所送的数据是固定的,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指令,它代表的是一个事件的发生(例如按钮被按下),至于该事件会引致系统怎么样的反应并不是a所要考虑的事情。a的职责是,将该事件以独有(即唯一)的数据的方式传送到总线之上,再通过总线将该事件(数据)通知总线上的所在其他节点。

  “听者可编程技术”可谓是 ApBus 的一大特色 , 这是其他包括 LonWorks 在内的所有系统都无法做到的,相比之下 ApBus 具有更高的智能和效率,因此我们有时也把 ApBus 叫做智能总线。

  1、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一个功能一个模块,需要多少功能便选用多少模块,就像1+1+…那样直接和简单。例如要控制灯光,便可选用五键调光器;要控制电器,便可选用插座模块……。

  2、系统控制毋需作设备地址设定和指出目标地址控制,采用代码信号发送方式控制,且所有控制代码固定无含义,只须针对不同的控制代码对受控的功能模块预先作对应的动作编程设定。所以,每一个功能模块具有编程能力,同时可以独立编程和分阶段编程。

  3、控制系统网络化,ApBus总线系统网络具有双向通信能力,以及互操作性和互换性,同时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一系列的场景控制,例如:可用一个按钮去做传统控制要花十几个动作才能完成的事情……。

  4、网络构架简单化,ApBus控制总线采用双绞线连接各功能模块,无极性自由拓扑结构,各功能模块直接从总线上获取供电,同时传输数据,因此,总线布线简单、系统安装和扩展极其方便。

  ApBus智能控制系统集安防报警、灯光调光、场景设置、电器控制、无线遥控、SMS短信接收、电话及互联网远程控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庭、高档办公场所、学校、医院及公共活动场所等电器、灯光及安防系统的智能控制。

  -- 利用ApBus时间控制功能使灯光自动控制,利用亮度自动调节,节约能源,可进行中央监控并能与楼宇自控系统连接。ApBus系统可对白枳灯、低压卤素灯、日光灯、节能灯、石英灯等多种光源调光,满足各种环境对照明的要求。修改照明布局时无须重新布线,减少投资。

  -- 利用ApBus调光功能及场景开关可轻松的转换多种灯光场景,实现淡入、淡出、多层次照明组合等控制。可通过ApBus控制空调、电扇、电动门窗、加热器、喇叭、蜂鸣器、闪烁等其它设备。

  -- 利用群组开关可控制整个区域的灯光以及多种亮灯模式,无须考虑开关容量问题。分时启动、定时开关、红外感应、亮度自动调节等功能实现照明的智能化管理,利用局域网进行远程监控和维护。

  总的说来,ApBus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控制总线,在欧洲标准EIB总线及LonWorks总线技术上作了创造性的改进,其防通信冲撞协议设计很好的解决了总线上各节点收发指令的冲撞问题,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通信效率与稳定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或是正在大量投入财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交通状况恶化及其伴生的安全事故、空气污染等一系列 问题 越来越困扰着有关的政府当局。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地区,如何解决大城市周围地区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几乎成了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交通量的持续增长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而传统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资金、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限性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道路基础设施是不可能无限扩展的;另一个就是限制交通流量,主要是通过 法律 和行政的手段实现。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车辆出行,如按车牌单、双号分别行驶,或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已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实施鼓励两人以上的车辆优先行驶的规定;再就是控制汽车保有量,以高额的税、费甚至控制上牌等来限制汽车数量的发展。这些 方法 短期可以奏效,但有失公平、合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交通运输 网络 就是人们试图寻找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增加技术含量的方法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智能运输系统(ITS)因此应运而生。

  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 科技 的 电子 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 应用 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ITS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ITS系统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信息提供、安全服务、计收使用费和减少交通堵塞等。系统向道路管理者和用户提供的主要是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信息及相关的其它信息,如天气等;而安全服务的 内容 则有危险警告、人车事故预防、行车辅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减少交通事故;费用收取主要是以电子方式自动地向用户收取道路使用费或车辆停放费等。当然,系统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

  北美、欧洲诸国及日本等西方国家在ITS的发展方面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分析 :

  作为一个行业,ITS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有关业务的领导与协调,一般多为半官方的,或者是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如美国的“全美智能运输协会”,加拿大的“加拿大智能运输协会”,而欧洲则有一国际性的ERTICO,“欧洲ITS组织”,其接受欧盟委员会的领导。这些机构与政府关系密切,它们既有行业的组织协调职能,又作为政府的咨询部门帮助制定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行业标准,构筑行业发展的架构;在其内部也有所分工,设立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或工作组分管相应的专业领域。

  由于半岛全站appITS有较好的 发展 前景,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除了专业性的 研究 机构和咨询公司外,大量的 工业 组织也纷纷介入,所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从传统的汽车制造、机电加工到新兴的 计算 机、通讯、信息、遥感等高 科技 领域。国际上一些著名的 企业 ,如西门子、摩托罗拉、东芝等公司也加入有关产品的开发和研制,甚至软件巨头美国微软公司也开始关注并介入这个市场。据美国有关方面的预测,到2005年前后,仅美国国内ITS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05亿美元。因此,有理由相信,ITS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由于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市场的积极推动,ITS的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产品也形式多样,使人们对 交通 运输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使运输 网络 的功效得到不断地提高。以下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其外形似银行的信用卡,作用似电话磁卡/IC卡。主要用于过路费、停车费、公共交通工具使用费等的计收。 目前 流行“非接触式”的,即卡与读卡机不再直接接触,可有10cm左右的工作距离,有的甚至隔着钱袋或衣服也能有效。卡经补值后可反复使用。这种系统极大方便了使用者,而且也便于管理者的管理与操作,大大降低了使用与维护成本。现在不仅欧美广泛使用,在日本及韩国等也很普遍。

  主要工作原理是,载有特定装置的车辆进入收费区后,收费区的信号探测器发出扫描信号,检测并获取该车的有关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计费,或是使用万通卡,或是中心账户计账。目前这种系统功能日益多样和先进,譬如信号探测系统还能够获取并记录诸如车辆的几何尺寸、车重、车型等数据,还能够将那些违规或不符合要求的车辆通过摄像机记录车牌号。如果车内再配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或其它类似功能的系统,信号探测系统还可以为过往的车辆提供前方道路通行情况,提供导航服务。电子收费系统主要用于公路或城市出入口处,它能够减少或避免因收费而带来的交通堵塞 问题 。在加拿大,为解决原经过多伦多市的401号公路因交通拥挤而新建的407公路,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收费系统后,大大的改善了通行情况,缓解了该地区的交通紧张局面。

  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包括路况、交通拥挤情况、交通事故情况、交通管制、停车泊位等。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调频广播、无线电短波和红外波。汽车专用信息接受器根据设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的显示方式——声音的、文字/数字的,有的用色灯及其发光强度表示不同的 内容 和程度,最先进的是显示在屏幕的电子地图上。目前比较著名的如日本的“车辆信息与通讯系统”(VICS),其经过5年的争论与开发,于199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再如欧洲的“交通信息频道”(RDS-TMC),现在在5个国家的9个城市中试运行,ERTICO已经为欧盟11国推广该系统拟定了时间表。

  主要是在汽车上加入更多的电子控制系统,大大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日本最近推出ITS的概念车HSR—VI,该车既可以手动驾驶,也可以完全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车载电脑搜集来自激光雷达、立体图像传感器、多用途通讯系统以及交通管理方面发出的各种信息,以操纵汽车的行驶。这些装置还可以将外部的情况提供给驾驶员以避免发生交通意外,如果驾驶员未能及时刹车、误入禁行区、超速行驶或是其它操作错误,汽车的自动信号系统会发出警告,并自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变换车道等;电子制动系统则可以避免因紧急情况而惊慌失措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美国正在对自动化公路系统进行由计算机控制的驾驶试验,并将很快投入实用。伯克利加州大学“高级公路和交通研究计划”已经建成了未来可供毋需驾驶员驾驶的汽车行驶的公路原型,并在1997年8月进行了实用成果的演示。这种思路是通过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而不是修建更多道路的办法来满足交通对道路的需求。具体工作是开辟专用车道,利用专门敷设在路面下的磁体来引导汽车的行驶,并确定汽车在公路上的位置;用高效雷达来控制车速,并保持与其它车及障碍物的间距。汽车在其上自动行驶,全无人为干预。目前汽车制造商们也在考虑给所生产的汽车装上计算机导航系统,以适应情况更加复杂的道路。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在这种公路上汽车可以高速行驶,即使在转弯处车速也可以高达100km/h以上,而且汽车的间距可以很小。所有汽车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因此不会增加交通事故,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

  我国在ITS方面的开发和 应用 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了一些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项工作一直是由国家科委牵头,参加的部门有 交通 部、铁道部、建设部、 电子 工业 部等。 目前 北京成立了一家专门的机构“ITS 研究 中心”(属交通部),但尚未有部级的ITS领导和协调组织。在业务的对外交流方面,我国似乎偏重与欧洲的发展。1995年起就与欧盟的RETICO正式开始接触,并于1997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欧洲—中国ITS”会议,最近又计划在欧洲举行第二届。日前RETICO正与中国开展一个为期10个月的项目,帮助中国在ITS领域开展工作,介绍欧洲的经验与技术。

  很显然,对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 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讲,修建更多道路的潜力有限,且道路 网络 的扩展会很快被以更高速度增长的交通量所淹没。因此,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效率是今后应重点关注的一个 问题 ,而智能运输系统则是一个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使有关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对发展ITS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和认识,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次,我国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希望用增加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可以说交通又一次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然而这一次的发展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从量上进行简单的扩张,扩大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其质的发展。具体就是要提高 科技 含量,强化服务功能,更加适应 社会 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比扩大数量和规模意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情况,可以预计交通运输业今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无论从市场占有的角度,还是从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看,我们都必须及早采取行动,争取主动。

  ITS是跨行业的多种技术的综合性产物,必须要有一个高层次的机构进行相关业务活动的领导与协调。可以参照国外经验,组建部级的、半官方的组织来通盘考虑全面的工作,合理地调配各种可用资源。交通部作为ITS存在的基体—交通基础设施的主管部门,有条件也有义务在业务上进行更多的指导与关注。总之,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使ITS事业稳步和有序地向前发展。

  虽然我国ITS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远未得到开发,但当我们在比较有把握地预测到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前景时,就要进行战略上的考虑,借鉴国外ITS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工作。这包括在 法律 上明确和完善我国发展ITS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制定ITS体系的构架、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在技术上着手对ITS的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和规定;从运作上考虑资金的筹措、市场的开发以及“游戏规划”的制定(这主要是指如何对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加以一定的限制,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标准,即ITS业界应广泛遵守的标准和规范。假若大家各行其是,系统间互不兼容、沟通,用户则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并造成投资的重复和管理的复杂。再如,交通实时信息的提供也应有统一的技术手段与规范。标准问题涵盖面很广,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当然,从我国 目前 情况看,全面系统地开展ITS的开发 应用 似乎为 时尚 早,但基础性的、学术性的 研究 工作应该超前进行。另外,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试点工作,以取得经验。

  吸取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是取得成功的一条捷径。虽然ITS的 发展 历史 不长,但其对 交通 运输业来讲是一种质的飞跃,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应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国际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应考虑我国的 经济 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资金来源、道路状况、交通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 分析 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加快 中国 ITS业的发展。

  能源是有限的,能耗是持续的,节能降耗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据统计分析,中国移动的电能消耗中,基站能耗约占73%,而基站中约46%的能耗是空调电耗,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以降低基站电耗为重点。蓄电池是基站内部对温度要求最高的设备,它的最佳工作温度为25℃±5℃,一般基站使用大功率空调长时间运行来保证此温度,而基于相变材料的智能温控节能系统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控制温度稳定在此范围。目前国内同类技术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实用化产业化的成熟技术。

  由于能源短缺,利用热能存储技术解决热能供给和需求失配矛盾,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相变储能材料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可改变物理状态的材料,它以环境或系统的温度差为推动力,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本智能温控节能系统采用固-液相变材料,当外界温度达到或高于熔化温度时,就产生从固态到液态的相变,熔化的过程中,相变材料吸收并储存大量的热量;当外界温度达到或低于相变材料的冷却温度时,储存的热量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要散发到环境中去,进行从液态到固态的逆相变。在这两种相变过程中,所储存或释放的能量称为相变潜热。物理状态发生变化时,材料自身的温度在相变完成前几乎维持不变,但吸收或释放的潜热却相当大。

  智能温控节能系统是围绕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节约电能而开发的,系统由各种传感器件、数据采集部分、计算机控制部分和专用控制软件等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根据设定的温度值控制加热器,空调,风扇工作,使温度稳定在设定的恒温范围之内。

  图1节能系统结构图蓄电池和相变材料同处于保温柜中,和外界温度隔离。当柜内的温度处于设定的恒温范围时,维持温度恒定的各种电控设备关闭,此时相变材料维持在固态。

  当柜内温度升高时,相变材料吸收热量,使温度维持恒定,在相变材料吸收的热量达到饱和,即完成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而温度仍继续上升,系统便将柜内温度与外界温度进行比较,从而控制相应的电控设备。当柜内温度高于外界温度(设定数值)时,系统将开启换风通道,使柜内直接和外界相通,将内部的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直至温度稳定在设定的恒温范围内。当柜内温度低于外界温度时,系统将开启加热设备,单独对柜内的电池和相变材料进行升温控制,直至温度稳定在设定的恒温范围内。

  当柜内温度降低时,低于外界温度(设定数值)时,系统将开启换风通道,使柜内直接和外界相通,将外部的热量引入到柜内,直至温度稳定在设定的恒温范围内。当柜内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时,系统将开启制冷设备,单独对保温柜柜内的电池和相变材料进行降温控制,直至温度稳定在设定的恒温范围内。

  系统在对各种电控设备进行控制时,将不断对柜内和外界的温度进行采集,根据两者的温差预置值来实时控制相应的电控设备。具体控制流程如图2所示,流程分为温度上升和温度下降两种,(a)为温度上升控制流程,(b)为温度下降控制流程。从流程可以看出,通过相变材料储能转换,柜内与外界进行热能交换,降冷设备、加热设备的工作时间,使电池温度恒定,既延长了电池的寿命,又节约了电能。

  本系统提供一种通信基站降低能耗的解决方案,通过热能存储和转移,减少了制冷加热设备的启动时间和次数,维持基站温度处于最佳范围,保障通信数据顺利传输,试验结果表明,最高节能效果达到60%。一个基站按照3匹空调一天运行20小时来计算,每天耗电50度,如果配备本节能系统则可节约30度电,电价按0.6元/度计算,一天节约资金18元,目前湖南省约有通信基站2万个,如果每个基站都配备本节能系统,则一天就可节约资金36万元。根据《2011-2015年中国移动通信基站产业评估与发展盈利预测报告》,近5年移动通信基站的年复合增长率在15%-20%之间。“十二五”时期,随着“数字湖南”建设战略的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实现进一步深度融合,我省基站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会接近上限20%,因此本节能系统是一项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保驾护航的绿色技术。

  本智能温控节能系统提供一种通信基站降低能耗的解决方案,通过相变储能材料与微电脑控制系统的结合,吸收和释放由于太阳辐射、电子元件、电池发热产生的热量,实现热能存储和转移,维持基站温度处于最佳范围,从而减少空调运行时间,降低电能消耗,达到节能减排、优化环境的目的。

  [1]沈学忠,张仁元.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J].节能技术,2006,(5).

  如今建筑的室内外环境是以智能化的或以自动化的方式控制,以达到建筑物的安全、节能,当暖通和照明系统的智能化逐渐被人们接受时,遮阳系统智能化的诸多优点却被忽略。智能遮阳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能改善建筑室内环境、提高建筑居住质量的遮阳系统,其智能化将是建筑智能化系统最新和最有潜力的分支,也将为节能做出巨大贡献。

  不同与老式遮阳系统,智能遮阳系统通常是由遮阳百叶(帘)、电机及控制系统组成(图1,图2)。控制系统软件是智能遮阳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控制系统硬件配套使用,根据周围自然条件的变化,通过系统线路,自动调整帘片角度或作整体升降,完成对遮阳百叶的智能控制功能,既阻断辐射热、减少阳光直射、避免产生眩光,又充分利用自然光,节约能源。

  智能遮阳系统,根据其自身特点,可分为人工电动控制及感应智能控制。人工电动控制可以人为根据一天内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及强弱对遮阳系统进行角度的调节。而感应智能控制则是通过探头对太阳照射高度位置、方向及太阳光强弱的感应而自动调节遮阳板的遮阳方向、角度、位置、遮阳面积大小等,以达到遮阳的目的。这种遮阳系统对用于屋面采光系统的遮有特别好的效果。

  现在运用最多的智能遮阳控制系统是基于LONWORKS控制网络的技术,可实现下列功能:系统依据当地气象资料和日照分析结果,对不同季节、日期、不同时段及不同朝向的太阳仰角和方位角进行计算。再由智能控制器按照设定的时段,控制不同朝向的百叶翻转角度。通过屋顶设置的多方位阳光感应器检测晴天还是阴天。阴天,系统控制百叶水平打开;晴天,则按阳光自动跟踪模式执行,同时还根据大楼自身形体及周边建筑的情况建立遮挡模型,将参考点每天的阴影变化计算出来,存储在电机控制器里,再按照结果自动运行。

  智能遮阳控制系统软件包括计算机监控软件和智能节点控制软件两个部分,主要功能模块(见图4)。

  依照建筑所在地的经纬度,可以利用软件对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的阳光仰角和方位角进行计算,并将结果直接储存到电机控制器内。电机控制器会自动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阳光角度,并自动以设定角度为步长将叶片翻转到合适角度来遮挡阳光的直射。

  (1)根据建筑的形体和朝向,在大楼的立面设定若干参考点,并对参考点进行四季日照分析;

  (2)用LONWORKS软件根据大楼朝向和高度计算每个参考点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刻的阳光仰角和方位角;

  (4)随时翻转叶片的角度,在防止阳光直接射入室内的同时,尽可能张大角度,保持良好的视觉效果,让自然光反射到室内天花板。

  在太阳的运行过程中,建筑物本身对邻楼投下阴影,而周边高大建筑物对本建筑物也可能有遮挡作用。在阴影投射到的窗户实际上并不需要遮阳,否则房间会变暗,因此需要叶片水平或收起。

  (2)利用刚才计算的各个参考点的仰角和方位角,根据大楼周围建筑的阴影及本身的形状和朝向来计算每一天及一年的阴影变化;

  (4)在不同时刻百叶控制器自动根据存储的计算结果知道哪些参考点位于阴影下,而翻转叶片到水平位置,让更多的光线智能遮阳百叶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实例

  大厦在双层呼吸式幕墙和室内都安装了不同型号的百叶。百叶从上到下有不同的角度。在顶上的百叶是开启的,随着高度的下降百叶片逐渐闭合,到底部时与地面成约30o的夹角。扁平帘片厚度大约0.45mm,向一面弯曲成浅弧形。整栋大厦的百叶系统是由采用了基于LONWORKS技术的气象站以及分布安装的500只电机控制器共同控制的。根据自动计算阳光角度的结果而改变百叶角度的年度阳光跟踪程序,和计算周边建筑物投射阴影的阴影跟踪程序,都能在电机控制器内自动运行,随时能调节精确到每扇窗户的百叶角度,以达到最佳的遮阳和采光的综合效果。

  大厦主控制室能对所有的百叶帘进行监控,每个楼面、每个朝向或整栋大厦的百叶帘能同时动作,或能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相继动作。当百叶帘的指令未被顺利执行时,画面报警并显示该百叶帘的状态。当百叶帘下降并到达底部闭合位置后,百叶能自动翻转到预设的角度。

  作为世界上首个在高层建筑外部装置遮阳板的建筑,大厦遮阳系统每三片遮阳板为一个单元,彼此联动。每一个遮阳板叶片两侧的边框上配有两个轮轴,叶片被固定在轮轴上,并通过轮轴用紧固件固定在边框上。叶片通过可调节的传动杆连接到电动马达上,以使叶片按需要角度旋转,遮阳板叶片角度可在0o到120o之间做任意调整。大厦采用LONWORKS智能控制系统,通过软件对阳光进行跟踪,自动计算阳光角度及阴影大小,从而随时能调节精确到每扇窗户的百叶角度,以达到最佳的遮阳和采光的综合效果。在有阴影的位置百叶帘会自动收起,而且全部隐藏在幕墙框内,达到隔热、节能、环保、舒适等效果。

  遮阳是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通过良好的遮阳设计在节能的同时又可以丰富室内的光线分布,还可以丰富建筑造型及立面效果。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不可或缺的智能遮阳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建筑智能化的普及,建筑遮阳将会有更加完备的智能控制系统,相信越来越多的建筑将采用智能遮阳系统,并在设计阶段就应被集成汲取,智能化角度使遮阳达到最优的效果。

  [2] 李继建.智能遮阳板节能技术在我国首例成功应用,材料与应用,2006.5.

  几年来,我们在承接的智能大厦系统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业主说:我要建的智能大厦五年(或十年)内先进,二十年不落后等,我要建一流的智能大厦等等。究竟在什么方面先进?什么方面不落后?就全靠去想象了;另外,在投标过程中,又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一些招标书没有把系统目标要求写清楚,而很粗的具体地给出了控制的点数,布线点数等等,又感到这些要求和大楼的具体作用不相符;有的招标书又非常粗,要靠投标单位去发挥,有的标书只是独立地提出几个子系统,如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保安、消防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个子系统的孤岛等等,这样招标往往会受投标商的误导和上级主管领导的干予,就不能真正发挥招标的作用,例如南京有座大楼,弱电系统投资两千多万元,其中花了一千多万元设计了一个电视监控报警系统(也不是一级风险单位),其它系统只是一个点缀,根本就不是一个智能大厦系统,如果业主能很好地进行系统规划和分析,完全可以设计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智能大厦系统,为了避免上述种种现象的发生,在整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客观需求,为了作好一个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规划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智能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它的建设就应该遵循系统工程的基本程序。钱学森同志提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根据智能大厦技术目前发展的状况,我们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用图1表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建立的过程。本图概括了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立的五大步骤,它包括:系统规划、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产品选型、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它把智能大厦这个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整体,智能大厦系统由若干分系统组成,对每个分系统都首先从实现整个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或者分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解决。同时,把系统作为它从属的更大系统(如,把智能大厦看作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更大系统的一个网络节点)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这种实践体现了一种科学方法,它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工程施工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一种科学方法,也体现了系统工程研究过程的方法论。 总之,由于智能大厦技术的复杂性,发展性和外部条件的可变性,用直观的传统方法和单凭个人的经验来组织管理一个大规模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已经不行了,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就需要用现代信息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统盘地考虑这一问题,从而编制出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模型,把智能大厦建设的全过程,严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全面地考虑和改善整个过程,以便实现综合最优化。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文章和论著对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设计,产品、工程、管理、过程有了许多论述,我这篇文章主要就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系统规划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特征之一是:在系统中存在着目标与技术、技术与产品、产品与价格、价格与系统规模等许多矛盾的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於这样的大系统,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对其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其后果是很难想像的。实践证明,要最优的进行系统设计,对系统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正确的决策,其关键的一步首先要作好系统规划,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可行的系统规划要想作出切合实践的系统优化设计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系统规划在整个智能大厦建设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智能大厦的系统规划不同於一般工程的系统规划,它必需从智能大厦的需求目标出发,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一个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

  所谓系统规划就是这样一个有目标的有步骤的探索分析和制定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的整个过程和结果。

  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规划人员使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作出几个规划模型,并对他们作出定性、定量比较,最后整理成完整、正确与可行的综合资料,作为决策者选择可行规划的主要依据。

  在系统规划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定义系统的概念,明确建立系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确定系统的目标。同时提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应具备的环境条件及估计系统所有的各种制约条件,最后制定出系统建设计划书,计划书除包含上述内容外,还有系统建成的期限,系统投资限额等内容。

  综观上述系统规划的概念,系统规划有四个基本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2.2.1 整体性:智能大厦是由四个基本要素,即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最优组合(系统集成)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具有高效、舒适、方便环境的建筑物。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显然都具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智能大厦不是各要素简单地集合,否则它就不会具有整体的特定功能。因此,即使每个要素亦不都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综合、统一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是很完善的,但作为整体不能集成为某种良好的功能,也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系统。

  2.2.2 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在四个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它们之间通过特定的系统集成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具有智能化特定功能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2.2.3 目的性: 为了达到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方便环境的建筑物,这样总的目的,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目标。

  2.2.4 环境适应性: 某一座智能大厦都是存在于社会某一时期的一定物质环境中,它必须能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在研究智能大厦时,环境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半岛全站app予以重视。

  系统规划是整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的兰图,它定义了系统的概念,系统包括的分系统、子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规模,系统集成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它明确了系统设定的目的和确定了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制约条件,也提出了系统与分系统建设计划、时间进度和投资规模,在技术、经济、政策、环境上的可行性,以及投资回收的期限和建议等等。所以系统规划计划书是今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设计、产品选型、招标的依据;是工程施工和系统验收的重要文件;是防止系统盲目建设随意扩展的约束性文件,因为有了系统规划书就能产品推销商的误导。它指导也约束了整个智能大厦建设的全过程。它是系统优化设计的根据,合理使用资金的依据。所以系统规划书是建设智能大厦的关键文件之一。

  房地产的开发商、业主要十分重视系统规划书的制定。智能大厦设计者、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工程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都在不同阶段受规划书的约束和使用条件制约,这样才能把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建设纳入计划范畴进行。

  智能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智能大厦的建设目标是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的依据,它是系统工程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系统活动所指向的终点,因而智能大厦的目标也就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的活动之中,决定着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系统目标也是考核智能大厦系统的效率和成果的标准。由于目标是人们行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因而目标本身就含着效果的因素,系统目标制定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能达到目标,意味着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败与效率高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是智能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在观察任何智能大厦系统工程问题时,必须经常以系统目标为标准,不允许任何管理活动脱离智能大厦系统目标的现象出现。智能大厦的建设目标,它不仅是智能大厦的业主。也是智能大厦的设计者、承包商和施工单位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围绕着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目标,把他们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几方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推向前进。下边试图从宏观结构谈智能大厦的目标树,业主可以根据目标树结合自己的智能大厦的用途和予期的投资强度,设计出自己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具体目标来规划智能化建设,统一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的步骤,作到目标定性定量管理建设好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智能大厦是将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BMS)、通信网络系统(CN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三者通过总体规划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综合和分解。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集成在建筑环境这个支持平台上,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环境的建筑物,它主要满足两项基本要求,六个目标,四项服务功能。

  *对管理者来说,智能大厦应当有一套便于管理、控制、运行、维护的通信设施,能以较低的费用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例如消防队、医院、安全保卫机关、新闻单位以及各种信息库等)。

  *对使用者来说,智能大厦应当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2)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工作性质的多样化。

  (1)安全性:包括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保安巡视管理系统、电梯安全与运行控制系统、周边防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呼叫系统等。

  (2)舒适性:包括空调通风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音响系统、智能卡系统、停车场管理与娱乐管理系统等。

  (3)便捷性: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商业服务系统、饮食服务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

  原则上,上述四项服务功能可根据建筑物拥有者的需求,投资力度因素进行适当裁剪,构成一个实用、高效、先进的智能大厦。

  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目标是一个层次型的树状结构,因为系统工程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具体目标,因为系统规划是系统工程的开始阶段,它的目标应该是系统的总目标,也就是树根和主干,其它阶段目标都源於它。

  系统目标分析和确定作用在于为今后的分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系统模型的建立取得必要的信息,分析和确定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的目的和目标,分析和定义系统需要的功能,进而以这些数据作出智能化系统概略模型,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借以得到概要设计技术条件。

  3.4.1系统需求定义,了解和掌握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的需求定义,分析这些需求定义是否确切、完整、合理。

  在确定系统目标时,必须要有总体观点和长远观点,也就是说不仅要求系统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而且要考虑到智能化系统与建筑兼容性,以及随着客观环境条件变更时的适应性。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是多目标系统,要把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并用目标树形式来表示之。

  (2)在达到目标的前题下,分析围绕系统的环境等约束条件。如环境、资金、材料、信息、期限等对系统的制约,据此,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措施。

  (3)技术条件的分析与定义,分析和讨论为了达到目的与目标时,系统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理,归纳成文件并作出明确定义。

  (4)系统功能的分析与定义,首先分析为满足系统技术条件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各种功能建立系统功能结构图,定义系统的功能技术条件,其次,分析和简明规定这些功能的约束条件;最后,对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功能,必须用定量指标来表明其达到的程度。

  (5)根据概要设计分析成功的可能性,首先建立系统概要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目的和目标成功的可能性。

  以上简要地概括了我们在作智能大厦系统规划一般常规的目标分析与确定的步骤和内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所建智能大厦的规模,所包括项目的内容和等级进行扩充或删节。

  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了许多分系统和子系统,在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把它们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研究规划方法上要整体化。

  基于智能大厦整体化的概念建立起一系列衡量系统效果的综合指标,如成本、寿命、效能/成本比、系统成本/效益费用比等。在实践中,某些技术措施从局部来看效果是好的,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好,另外有些技术措施从局部来看不太理想,但从全局来看却有应用价值。因此,只有根据整个系统的总体目标来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在设计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时,诚然要尽量采用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以提高系统的效能,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为此付出的代价(成本)。因而必须在满足所要求的技术性能范围内,通过效能/成本比这一指标来全面衡量。

  另外在设计、规划智能大厦系统时,不但要考虑智能大厦建造的费用,而且还要考虑今后长期运行维护费用。以保证它的整体经济性。一般采用造价/维护费用比这个指标来衡量。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技术更新淘汰快,如果一项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周期长,当它进入鉴定时,某些技术已经陈旧落后,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这时所化费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于是应该用时间价值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系统的效果。

  总之,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就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统盘地考虑这个问题,把全部过程严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全面地考虑和调整整个规划过程,以便实现综合最优化。

  一般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几乎都是一个技术的综合体。智能大厦系统工程也不例外,它是4C技术与建筑技术巧妙的结合。所谓技术的综合运用,并不是将各种技术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具有同样效能,同样规模智能大厦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迥然不同,所花费的代价相差很大,这表明,研究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综合运用各项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新型的技术综合体。例如,智能大厦集成系统是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的当代先进的技术综合体,但这里并没有什么重大基础理论的突破,而只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成果所获得的成就。对智能大厦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越是揭示的清晰、深刻、准确就越能最佳的综合应用。

  一个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涉及到许多社会的、经济的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促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建筑科学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智能大厦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在作规划时必须重视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

  一个复杂的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往往有两个并行的过程,一个是工程技术过程,一个是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组织、控制工程进度,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评价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等,统称之管理。管理工作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效率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效能。 由于一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很多单位和各行各业人员参加,并使用多种技术,投入巨额资金,材料和设备,这就使得仅凭经验、直观的、生产方式的管理方法是根本不适应的,管理不善将会大大拖延工程周期,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由于管理失误,而使工程任务受到重大损失。因此,管理科学化成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管理工作涉及到组织机构,物业管理体制到人员,设备和工作效率的分析,工作环境布局,工作步骤的组织,以及工作进程的计划、检查与控制等问题的研究。所以在作规划时,对智能大厦工程建设管理,使用运行管理都要有所考虑。

  近几年我国一些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许多智能大厦,这些智能大厦工程对于我国智能大厦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但是在智能大厦建设中没有系统规划, 不知道他建的大厦智能化作到什么程度,怎么样的建筑才能算是智能大厦等等,所以这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会受一些产品推销商的误导,有的说有综合布线系统就是智能大厦,就作综合布线系统,有的说有设备控制系统就是智能大厦,就上设备控制系统等等。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功能的低下。我们有体会,我们给一个单位作了系统规划工作、利用有限的资金,保证智能大厦主要功能的实现。而另一些单位没有规划,一个一个系统独立的建设资金投入大,效果却不好。因此,在我国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从智能大厦整体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力争用有限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我国智能大厦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任务。这方面国家建设部及工程勘察司、智能大厦推广中心作了许多指导性工作,推动了我国智能大厦的发展,还应该对建设业主的某项具体智能大厦系统规划,作指导性的要求,我认为这对开展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几年来,由于工作需要,作了几个大厦的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我们感到:业主有系统规划,或要我们首先给他们作规划的单位智能大厦系统功能实现都比较合理,并且可以进行系统优化设计为业主节约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另外,在承担没有规划的智能大厦建设中,感到有些分系统或子系统不是配置不合理,就是与整体不协调,资金投入也大,总感到只是为作工程而工程,而不是在建造“智能大厦”这个人们想象中的艺术品。所以本文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过程完整性出发,简要叙述了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建筑业主、有关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