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到底是什么?

 行业动态     |      2023-11-16 14:10:08    |      小编

  前两年流行”信息化“,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信息化“的文章,这两年开始流行起“数字化”,于是铺天盖地都是“数字化”的文章。但点开那些文章仔细看看,内容都是换汤不换药,且大部分都在混淆术语,甚至有一些文章只是把“信息化”这个词替换成了“数字化”。

  信息化是指通过将物理世界的信息和数据转换为“0-1”的二进制代码录入信息系统,将线下的流程和数据迁移到电脑上进行处理,以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可靠性。

  比如:通过信息化,可以把企业中的一位客户、一件商品、一套管理标准、一段业务处理流程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以数据的形式录入到信息系统中,把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变成数字世界的结构型描述。

  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系统主要集中在单部门、单线条的应用,很少有跨部门的整合与集成,无法实现横向各业务线条之间的关联。信息化只能实现部分流程、部分信息和数据的线上化,其价值也主要表现在局部有限的管理和效率提升,在应用范围上无法覆盖企业管理全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过程可能更偏向于将业务的线下流程“搬到”线上,对数据的连接和管理流程的重构涉及度不高,对企业各层级之间无法贯通,形成大量系统林立、数据孤岛的管理痛点。数据分散地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中,只是借助信息技术有限提升了存储、处理和传递的效率和可靠性,难以深度挖掘出数据中隐含的核心价值。

  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模式,是讲企业的标准以流程作为“引擎”驱动企业的生产运营,即我们所常说的“流程驱动”,保证企业在现实中的活动有效的管控。而企业运营所产生的的数据更偏向于是管理产生的“结果”,是信息系统的副产品。

  比如办公资产的采购,需要由需求部门发起流程,管理部门(一般是办公室)进行核验审批,领导进行决策审批来完成资产采购的业务管理。以流程为工具驱动业务的运营,而流程产生的数据仅作为结果进行存储,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利用,而且“流程驱动”往往那个可能会有效率慢、周期长等问题。

  比如企业传统的仓库进出货,采用的是纸笔记录的方式,不仅数据保存难,后期盘点检查发现货物数对不上库存卡上记录数量时,很难分析错误发生原因。而信息化就是将每张库存卡贴上专有的条形码和二维码,进出货盘点时只需扫二维码/条形码,所有数据即可自动保存到线上数据库。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文章在向传统行业或者国企宣传的时候,用的是“信息化工具”而不是“数字化工具”的原因,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处于纸质记录阶段,说数字化太远了。

  数字化(Digitalization)的定义: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机会,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数字化的三个关键点:改变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转向数字业务。

  数字化破除“部门墙”,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线条进行关联打通,通过系统互通、数据互联,实现跨组织、跨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与数据共享,共建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生态。

  数字化为企业带来了从商业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到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全面创新和重塑。数字化能够纵向贯通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业务和数据,既满足于集团(局)对所有层级的集中管控要求,又能以“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为企业的智能决策和风险预控提供数据基础。

  如果说信息化时代是以流程为核心,那么数字化时代一定是以数据为中心。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变革,“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解决了“流程驱动”时代效率慢、周期长、人为因素所占比重较大,无法挖掘数据价值的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各业务系统进行抽取、筛选、存储、分析,形成各管理层级的经营分析看板,更好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实现真正的数字化。

  数字化打破了部门壁垒、数据壁垒,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跨部门、跨单位的系统互通、数据互联。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被全线打通融合并形成数字资产,赋能业务、运营、决策。

  传统采购需求审批是需要拿着纸质单据,去到负责人的办公室申请签字审批的,相关负责人还要核对物资库存情况。

  而数字化则是利用技术和工具,将之前“信息化”了的数据同步到系统里,根据系统库存情况直接提交采购需求,然后系统会按照设置好的流转路径自动流转并提醒相关负责人线上审批。

  “让信息系统变聪明——通过远程物联网、AI等手段使得人工参与极大降低”。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企业进入到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而数据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基础,数字化不仅带来企业运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商业模式的变革。

  信息化、数字化本质上看都是把物理事件的流程、产品、数据变成计算机世界的0-1的代码。然而,数字化相比信息化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变化,那就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把信息化的范围和深度做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信息化到数字化最根本的驱动力。

  智能化是指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的支持下,以具有“拟人智能”的特性或功能处理信息与问题,例如自适应、自校正、自协调、自诊断及自修复等。

  互联网、物联网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建立了更为广泛、深入的连接,基于这些连接,越来越多的业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而把企业的业务从实际的过程变成一个个数字化的镜像。在业务数字化连接之上,企业内部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建模、数据计算、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借助这些数据赋能业务和管理,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即数据驱动管理,数据赋能业务。

  有了数据之后,企业才能迎来数字化的最高阶段——智能。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的产物,没有海量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根本无法实现。

  其次,数字化革命性地改变了客户和企业的沟通模式,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实时和无缝,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如果不以客户为中心,企业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难以生存。

  最后,数字化在改变了企业和客户的交互模式之后,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也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新的商业模式将应运而生。

  这三者之间不是替代而是包容关系,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构成了工作深度的层层递进关系。即数字化比信息化更高级,智能化比数字化更高级。

  那么,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具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信息化更多的是管理,数字化更多的是业务,智能化更多的是决策。三者之间其实就是一个点、线、面的区别。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是无法割裂的。

  信息化是点,它更多的是在数据管理上,比如把纸质表格上的数据变成电子表格的形式,从而方便企业进行数据查看和管理。

  数字化是线,它更多的是在业务流程上,比如通过那些“电子化”了的数据来启用或改进流程的过程。

  智能化是面/体,它更多是在管理决策上,比如管理者通过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出来的数据来辅助决策,优化业务方向。

  先有信息化,才会有数字化,最后智能化,信息化是基础,先后顺序绝对不能颠倒!只有先把纸质数据电子化,才可能实现流程线上化,只有把流程线上化了,才可能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

  信息化侧重的是线上化系统建设,数字化侧重的是平台、系统、应用、关注协同、数字运营,智能化用于支撑决策和风险预警。信息化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数字化解决的是效益问题,智能化解决的是战略问题。

  “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动向之一,它已经成为工业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显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