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app了不起的智能 更“聪明”的生活

 公司新闻     |      2023-11-06 13:42:31    |      小编

  “是能回答你问题的机器人,是可以预防、治疗多种疾病的医疗设备,是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冰雪运动的虚拟现实眼镜,是马路上飞驰的无人驾驶汽车每一天,智能科技都在以惊人之势改变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聊天机器人可能会这样回答。

  前不久,西青区、河北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半岛全站app东疆综合保税区建设完成的8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标志我市朝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与成果转化城市的目标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一幅智能的未来图景已愈加清晰。

  围绕智能科技话题,天津卫视《智者见智》栏目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现在很多人担心人和机器之间存在对立,甚至还会讨论谁统治谁的问题,其实人机共融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医疗领域中,只要是和脑相关的疾病都能够快速诊断。

  人工智能应用在城市治理中可以很有温度,通过人机交互设计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我们人类的话,那么算法就是灵魂、芯片就是躯体、数据就是食物,只有把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人工智能这个小婴儿才可以健康成长。

  把整座城市当作一台巨大的机器去训练,通过应用产生数据、数据训练算法、算法定义芯片、芯片赋能应用四位一体的闭环,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迭代,实现自学习、自进化。

  车上配备的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大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能够帮助车辆更好地去看这个世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希望,虚拟司机可以做到什么样的车都能开,什么样的路都能开,什么样的天气都能开。

  一台超级计算机工作1小时产生的工作量,相当于全世界80亿人上万年的工作量。

  伴随着生成式智能的发展,未来很可能会诞生一个新的学科或者产业领域,即生成式智能安全检测,帮助我们鉴定和判别。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相关技术的快速突破,脑机接口技术由科幻走进现实。它不仅为人类增强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治疗疾病提供了希望,同时还将赋予人类“超能力”──用意念即可控制各种智能终端。

  “脑机接口技术就是把大脑和计算机建立一个直接的关联。”航天科工集团人体机能增强中心主任张利剑举例说,比如几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时,如果操作失误,可能会对空间站或者飞行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对航天员相应脑区进行监测,就可以知道航天员当前的认知力、注意力、警觉度等是否满足要求,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当前神经工程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在智能机器人、生物医学和神经康复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巨大应用潜力。其中,医学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技术最大的应用市场之一。

  张利剑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医疗领域中,只要是和脑相关的疾病都能够快速诊断。同时,在一些肢体残损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脑机接口技术也能有所贡献。例如,由于事故导致肢体需要用假体代替原有功能,脑机接口就可以将人的运动意图快速传递到假体上,使其成为一个主动假肢,恢复正常功能。这样一来,社会负担将大大降低。

  “脑机接口技术对癫痫患者治疗也有重要意义。癫痫是一个比较顽固的疾病,重度癫痫患者需要终身服药,这种药物会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度,副作用就是会导致人的认知反应能力下降。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治疗癫痫则是通过神经电刺激,它的优势是能够预判癫痫发作,通过传感器、处理器、决策器、刺激器等组成的闭环系统,在即将发作的时候就把癫痫快速抑制住。”张利剑说。

  对于很多人关心的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等疾病,张利剑认为,如果脑机接口技术在未来并入体检体系,就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因为通过检测脑电波,很容易发现有没有信息征兆,一旦发现,早期治疗的效率要比后期明显提高。”

  针对脑卒中患者,脑机接口的介入会使其康复水平大大提高。“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它们有很好的相互替代功能,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它们快速进行代偿性转移。”张利剑介绍。

  如果说脑机接口是一种先进的技术,那么在张利剑眼中,人机共融就是一种观念、一种生态。“人和机器之间,除了有协作关系,也有共融关系。现在很多人担心人和机器之间存在对立,甚至还会讨论谁统治谁的问题,其实人机共融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眼下,无人驾驶已经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逐渐走进了生活,半岛全站app在某些特定区域,无人驾驶汽车甚至已经可以在路上运营。

  小马智行就是行业的佼佼者之一。创立7年来,小马智行深耕“虚拟司机”技术,已搭建起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卡车、乘用车智能驾驶三大核心业务。在一些特定区域,您若在马路上看到正在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能就来自小马智行。

  说起公司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发展变化,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侃侃而谈:“2021年之前,我们的汽车和普通车辆是比较相似的,主驾位上会坐一个人,我们叫他安全员,负责监控整个系统运作。但从2021年开始,我们进行无人化测试,逐步把安全员从主驾位挪到了副驾位,再从副驾位挪到后排。2022年年底之后,终于实现车内没有安全员,成为一台真真正正的无人驾驶车辆。”

  今年,小马智行完成业内首次10小时全无人驾驶双城直播,两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北京和广州同时开跑,从9时到19时横跨早晚高峰的复杂路况,合计行驶里程达到462公里,平稳行驶媲美“老司机”。

  “直播虽然只有10小时,但背后是我们在过去6年多的时间里,超过250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和从测试到运营接近30万公里的全无人里程作支撑。我们经过了大量的测试验证,确保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可靠。”莫璐怡进一步解释,车上配备的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大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能够帮助车辆更好地去看这个世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希望,“虚拟司机”可以做到什么样的车都能开,什么样的路都能开,什么样的天气都能开。

  莫璐怡仍信心满满:“首先,我们在关键区的传感器上设置了不少冗余。运营过程中,实时系统会不停地监控设备的健康度,发现它有异常,会首先考虑这个异常会不会直接影响车辆安全,如果会的话,则立马切换到辅助系统,通过辅助的冗余系统,让车辆靠边停车,再派救援队伍过去修理。如果这个异常暂时是可接受的,则会尽快完成当下这个订单,车再自己开回车库要求检修。如果发生碰撞,车上也配备了碰撞检测的机制,它会立马安全停车,然后呼叫救援。”

  用户的反馈也让莫璐怡喜出望外。她发现,很多用户都非常喜欢没有安全员的全无人车辆,有的家庭甚至上午乘全无人车辆出去买菜,下午再坐它接孩子放学,一家老小对这种“实打实”的无人驾驶汽车接受度都非常高,也更为偏爱。

  成立于2014年的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天励飞)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利用算法芯片化的核心能力和端云协同的技术路线,云天励飞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仅应用在安防、交通等场景,也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为各行业带来便捷体验的同时,描绘出未来生活的一种图景。

  在企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看来,人工智能应用在城市治理中可以很有温度,通过人机交互设计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比如有些店铺会在人行道上摆摊,半岛全站app我们就用人工智能帮助执法部门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发现越道经营就派一台机器人过去,站在店门口不断地念你越道经营了,请搬回去。有些店的老板觉着蛮有趣,也不好意思再摆了。”他举例说。

  陈宁认为,云天励飞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算法芯片化:“算法其实就是一套数学公式,是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方法论。芯片是承载这套方法论的运算载体,是算力平台。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我们人类的话,那么算法就是灵魂、芯片就是躯体、数据就是食物,只有把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人工智能这个小婴儿才可以健康成长。”

  去年开始,以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业界掀起“惊涛骇浪”,这也让陈宁感到震撼。他表示,除了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突破,大模型背后体现出的场景泛化更加关键。“一套算法、一套大模型,能解决各类场景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

  和许多企业一样,云天励飞也迅速投入到大模型的研发中,并于今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公布了“天书”大模型的情况。据了解,这款大模型包含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场景大模型三个层级。具体来说,云天励飞基于算法开发平台和算法芯片化平台,通过海量高质量数据预训练生产通用大模型;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高质量行业数据生产行业大模型;再在行业大模型基础上,通过细分场景数据微调研发场景大模型,通过三级架构实现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

  眼下,云天励飞已经在数字城市、人居生活领域落地了一系列智慧解决方案,其更大的构想则是自进化城市智能体战略,也就是说,把整座城市当作一台巨大的机器去训练,通过应用产生数据、数据训练算法、算法定义芯片、芯片赋能应用“四位一体”的闭环,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迭代,实现自学习、自进化。

  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的不断发展,让陈宁畅想了一种未来生活场景──那时候,每个人都能拥有3台机器人:家里有服务的机器人,办公场所有工作的机器人,出行还有低空载人无人机或无人驾驶汽车。

  “就像智能手机需要运营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站,有后台的一套标准,才能确保彼此之间可以通信。机器人也需要城市规模的操作系统,一个自进化的城市智能体、大型的智能调度管理平台,确保机器人之间不会打架,实现协同。”他说。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孟祥飞介绍,现在,每秒百亿亿次是全球最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能够达到的性能峰值,“像加减乘除这样的简单计算,人用纸和笔计算的线次;而一台超级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计算10的18次方次。一台超级计算机工作1小时产生的工作量,相当于全世界80亿人上万年的工作量。”

  作为“国之重器”,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全新芯片和三维堆叠技术,使得运算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超级计算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气候预测、地震模拟、基因组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对海量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比如地震预警,超算可以模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度和速度。在基因研究领域,超级计算机可以分析和处理基因组数据,半岛全站app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基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算天、算地、算人,应该是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超级计算机的重大作用。”孟祥飞总结。

  所谓“算天”,孟祥飞举例说,以往设计飞船、飞机需要做风 洞实验,但随着飞船、飞机的尺寸越来越大、飞行高度越来越高,传统风 洞实验室面临巨大瓶颈,而应用了超强算力构建起来的数值风 洞,就可以突破原先风 洞实验室的边界。

  何为“算地”?孟祥飞进一步解释:“出门开车要烧油、回家做饭用天然气,这些油气的勘探同样借助了超级计算机的力量。勘探项目采集完数据后,超级计算机可以通过求解方程实现地下成像,看到了地下的具体样貌,才能准确高效地确定打井位置。”

  人类意识、人类记忆是如何产生的?大脑又是如何工作的?孟祥飞说,想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让超级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这就是“算人”的一个方面。

  人工智能高歌猛进的背后,也暗藏多重安全风险和挑战,比如数据滥用、安全漏洞、虚假信息等,如何确保数字信息的安全是当下人们思考的重点。今年8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网络中传播的你的语音、你的视频,到底是不是你原本的、真实的语音或者视频?伴随着生成式智能的发展,未来很可能会诞生一个新的学科或者产业领域,即生成式智能安全检测,帮助我们鉴定和判别。”孟祥飞说。(津云新闻编辑邓坤伟)